23日,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的制造業數據顯示,6月份。其中,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 I)創逾四年來新高,日本和中國制造業數據也強勁上升,但歐元區制造業增速由于受法國拖累而下滑至逾半年低點。整體向好的制造業數據表明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樂觀,但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蘇進程仍不平衡。
美日中再創新高
市場研究機構M arkit23日數據顯示,美國6月份制造業PM I初值意外上升至57.5,好于5月份的56.4和市場預期的降至56.0,創2010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分項指數中,產出指數由上月的59.6增至61.0,新訂單指數由58.8增至61.7,均創2010年4月來的最高,其中本地新訂單增長較新出口訂單更快;就業指數為53.8,略高于上月,制造業企業雇用連續第12個月增加;制造商成本通脹達5個月新高。
M arkit首席經濟師克里斯。威廉森表示,美國一季度G D P由于受到嚴寒天氣影響而下滑1%,最新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已擺脫了極端天氣影響,有力反彈,這意味著美國第二季G D P最少增長3%.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庫珀。豪斯表示,6月份制造業數據支持了今年下半年美國工廠業務將更為繁忙的市場預期。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金融危機結束以來,美國制造業產出增加了30%.同時,2010年以來,制造業創造了64 .6萬個就業崗位,為1990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亞 洲 國 家 方 面 , 當 日 發 布 的 日 本6月 份M arkit/JM M A制造業PM I重返榮枯分水嶺50上方,至51.1,為三個月以來首次上漲,表明日本已逐漸擺脫4月初上調消費稅的負面影響。另外,6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 I初值為50.8,為今年以來首次回到擴張區間,并創7個月以來新高,遠超市場預期,顯示出穩增長政策發揮作用。
路透社報道稱,中國采取的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和日本就業市場的改善有效地提振了兩國國內需求,但兩國外部需求仍顯疲弱。尤其是日本出口訂單持續疲軟,部分抵消了日本政府新經濟改革計劃取得的成效。
歐元區增速放緩
M arkit當日發布的數據還顯示,6月份歐元區 綜 合P MI初 值 為52 .8, 低 于 前 一 個 月 的53.5,并且遠低于路透社此前調查的主要預測結果,創下6個月以來最低水平,表明歐元區商業活動擴張速度有所放緩。當月歐元區服務業PM I初值降至52.8,為3個月新低;歐元區制造業PM I初值降至51.9,為7個月新低。
從歐元區兩大成員國的具體情況來看,德法兩國的表現仍然大相徑庭。盡管德國綜合PM I指數和服務業PM I指數分別微降至54.2和54.8,但制造業PM I仍小幅上漲至52.4,為歐元區主要增長動力,表明德國經濟仍然保持強勁增長。法國經濟則顯示出進一步衰退的跡象,該國6月綜合PM I為48,創4個月新低;制造業PM I降至47.8,為6個月新低;服務業PM I下降0.9至48.2.此外,部分外圍國家PM I數值錄得自2007年8月以來的最高值,表明這些國家的經濟正在復蘇。
威廉森表示,歐元區綜合PM I連續下降,令市場對歐元區經濟復蘇失去動力的擔憂加劇。他表示,目前歐元區最大的挑戰仍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經歷了一季度G D P增長的停滯之后,法國經濟似乎正在進入新一輪的衰退。
荷蘭國際集團分析師馬丁。萬。福利特表示,歐元區PM I數值的下滑證明了歐元區近期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正確性,同時也將重燃市場對歐洲重蹈日本覆轍的擔憂。